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從形勢上看,中國目前正處于一個相當好的歷史階段,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態勢都是健康的,民眾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為民的理念,給予了真誠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在這樣好的形勢下,為什么黨中央還要強調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為什么還要一再重申并召開全會來就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呢?
據筆者所知,黨中央以一次中央全會的規格,集中研究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筆者認為,這一方面表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難點,還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諸多難點中,國民素質的低下就是一個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難題。和諧社會并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簡單的禮貌社會和謙謙君子的社會。和諧社會的真正內涵在于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在于民眾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方面得到平等享有的權利。和諧社會的靈魂是道德的高尚和提升。和諧社會應該是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在全面追求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進程中,迅速提高全民素質就成為重要一環。
從剛剛結束的這個國慶黃金周,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和諧社會不相融的鏡頭。這些鏡頭的出現,反映的是國民的低素質,反映的是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道德素質沒有相應提高的現實,有些行為反而比生活水平處于較低狀態時還要惡劣。從近幾天的各類媒體中,我們得到許多這方面的信息:比如黃金周期間乘火車,許多乘客的行為不雅;比如在風景區的亂寫亂畫;比如越來越多的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的糾紛;比如民工把裝修用剩的涂料傾倒在京密引水渠中,等等。這些都是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而這折射的正是國民道德水平的低下,是低素質的表現。從大的方面說,這是經濟快速增長中發展失衡問題的典型表現。
國民低素質將造成社會管理成本的增加。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經濟實力增強,社會面貌和城市景觀也日益美化,但是,城市建設中的許多投入都在低素質的國民中轉化為零。僅以北京為例,大量的公用設施只要在街頭出現,就會立刻遭到破壞,所有能夠搬到廢品回收站去換成人民幣的物品,都被低素質的外來人口拆走,納稅人的錢就這樣低水平地轉換到低素質人的手中,而這已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
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制度的完善。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有兩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做了一些工作,但還很不夠。筆者建議,借這次中央全會專題研究的好時機,從理論界做起,對和諧社會的科學界定、和諧社會的構建內容,應有較為明確的量化指標,把構建從虛變為實,從空泛變為具體,才能有效果。其中,對逐步提高國民道德素質,拿出具體可行的方案,將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評論員
商寅泉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200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