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印度總理辛格(中)、總統卡拉姆(右)抵達議會,參加議會對2005年財政預算的審議。印度政府在向議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印度若期望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吸收外資、改革勞工法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印度經濟工商界期待多時的首部《經濟特區法》日前終于獲得議會通過。印度希望通過這一法案更好地發揮國內經濟特區的作用,吸引外資,擴大出口,并以此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就業。
經濟改革推動法案出臺
在新世紀之初,印度政府正式提出“經濟特區”這個概念,并修改了進出口政策,為創建特區開了綠燈。當時不少經濟學家提倡向中國學習,創辦經濟特區,以刺激長期萎靡不振的貿易出口。印度建立了幾個經濟特區的試點,但因諸多問題爭議較大,特區規模較小。
2004年5月,印度國大黨上臺后大力推動經濟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印度工商界人士的大力推動下,盡快出臺《經濟特區法》的呼吁再度高漲。不少工商界人士都認為,印度總體經濟實力在20年前與中國差不多,而現在卻遠遠落后于中國,就是因為經濟改革不力,制造業不發達,產品不具備競爭性。中國的制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印度的制造業卻只占到四分之一。中國吸引外資比印度多十幾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基礎設施完善,吸引外資的政策優惠,而這一切,經濟特區都起到了先驅的作用。
特區模式有別于中國
在各方面的合力推動下,《經濟特區法》終于在辛格政府上臺一周年之際得到了議會上下兩院的一致通過。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納特說,《特區法》旨在鼓勵國有和私有企業投資在特區創建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來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刺激經濟發展,增加出口和提高就業率。在特區內,所有的手續在一個窗口就可以全部辦齊,不必像過去要跑幾十個地方,花3個到6個月時間。而且特區內的企業可以在15年內享受減免所得稅的優惠,其中頭5年所得稅全免。特區企業在服務稅和進口稅等方面也有減免優惠政策。
但納特強調說,印度的經濟特區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區,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其特點是重在南亞地區,印度希望利用經濟特區來擴大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印度反對黨認為,印度的經濟特區與中國的應該有所不同,完全依賴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顯然不符合印度國情,因為印度畢竟還是個農業國家,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反對黨的堅持下,政府在《特區法》中取消了在特區可以彈性執行勞動法的條款。
解讀1
法案未能涉及勞工改革
《經濟特區法》在各方合力的推動下,終于獲得議會通過。但法案卻并未涉及人們普遍關注的有關放松經濟特區內勞工法規的條款,這一點或將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一大障礙。
據悉,有關放松勞工法的條款最終投票前被移除于法案之外,有接近政府高層的人士透露,這與印度國大黨在去年5月上臺后與其聯盟商定的政策藍圖有關,即雙方議事日程不觸及私有化和勞工改革。
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苛刻的勞工法恰恰是印度經濟特區建設的突出軟肋。根據印度現有勞工法,雇員超過100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必須得到所在聯邦政府的批準。然而,鑒于工會力量的強大和政治選舉的需要,聯邦政府通常不會批準這樣的解雇行為。此外,公司雇用合同工的勞動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否則即需提供永久雇用待遇。不少外國公司正是由于如此嚴格的勞工規定而躑躅于印度國門之外。
解讀2
法案有望3年內吸收20億投資
雖然不少人對于新法案未能涉及勞工法問題而大失所望,但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卡邁勒·納特先生表示,“新法案的通過將增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同時表明政府致力于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據該部預計,新法案有望在未來3年內為經濟特區帶來價值2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僅明年一年,即有可能在特區內增加5萬多個就業崗位。
此外,新法案也將大大拉動出口,充分發揮印度的高素質廉價勞動力優勢。該國政府已經設定目標,要在未來5年的時間里實現出口年均增長20%,這對于就業形勢嚴峻的印度來說意義重大。
據今年2月份摩根士丹利發布的“印度經濟月報”,到2010年,印度的就業年齡(15歲至65歲)人群將在現有的6.74億人的基礎上再增加8300萬人。因此促進出口拉動就業已經成為印度政府無法回避的頭等大事。截至今年3月底,印度出口額達到800億美元,呈現50多年來的最好水平。預計在經濟特區的帶動下,本財年印度出口將達到920億美元。
回顧
學藝不成特區不特
印度早在1965年即設立了“出口促進區”———現在的經濟特區雛形。可以說起步于中國之前,且始終沒有停止過努力。但這些帶有經濟特區特色的出口加工區對當時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印度經濟發展沒起到多少推動作用,結果不了了之。2000年5月,印度前商業和工業部長馬朗倡議,要按照中國模式建立經濟特區。同時,印度政府決定在全國再新建6個經濟特區。
然而迄今為止,印度的特區在促進出口和吸引外資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例如,中國2004年吸引外來直接投資600億美元,印度只吸引到35億美元。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指出,2003年,所有特區和出口促進區加起來的出口貿易只占印度當年出口的5%,在2000-2003年期間,特區內的出口平均增長率只有7%.有經濟學家曾為之歸結出幾個原因:規模太小,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選擇的地點沒有競爭力;跟國內市場結合不緊密;過于嚴厲的勞工法令,等等。
展望
特區前景仍不樂觀
從專家的分析來看,印度特區建設的前景仍不樂觀。根據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迄今為止印度賦予特區的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促進其發展。目前特區內許多完全可以由區內官員執行的事務仍須由中央政府批準,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臃腫的官僚機構和低效率的公共管理,使繁文縟節和低效率幾乎成為了印度公共管理的代名詞。
這樣的投資環境將使外資望而卻步。另一個大問題是其基礎設施問題。長期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印度在諸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領域,遠遠落后于中國,例如中國高速公路的總長是印度的10倍,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定電話則是印度的6倍。過去中國搞經濟特區時首先是進行“三通一平”(通電、通水、通路、平整土地),但印度卻長期繞不過這四大瓶頸,一方面外來投資不足,另一方面本地政府或私營企業也不愿意進行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