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許多年來,我國一直流傳著“中國和埃及、巴比倫、印度并稱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但我查閱了一些國外的權威世界歷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國”的正式說法。
看來這種說法只在我國流行,并沒有得到世界范圍的歷史學界的公認。因為這個說法并不規范,缺乏科學論證和史料的根據。
根據現有資料發現,是在梁啟超寫于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一詩中,最初出現“四大文明古國”之說。但梁先生當時只是用詩表達愛國情懷,并無確鑿論據。
還是考察一下學術界的觀點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著作,其最早主張用“文明”單位代替“民族國家”來研究歷史。他把6000年人類歷史劃分為21個成熟的文明,埃及、蘇美爾、米諾斯、赫梯、巴比倫、古印度、希臘、伊朗、敘利亞、阿拉伯、古中國(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瑪雅(中美洲)、中國(唐以后)、天竺(興地)、朝鮮、日本、拜占庭、俄羅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還有5個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玻里尼西亞、愛斯基摩、游牧、斯巴達和奧斯曼。
如果要說“古國”之“國”,那么,古代“蘇美爾、米諾斯、赫梯、巴比倫、希臘、伊朗、敘利亞”都是不同的“國”,都是比古中國更早(或幾乎同時)的“文明古國”。實際上小亞細亞或兩河流域不止一國,古代印度更不止一國。哪里來“四大”,又從何說起呢?事實上難以成立,更何況不少地區的文明都早于中國數千年。
根據今天我們對于人類文明史的認識,應該承認,過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并不規范,不該說“國”而應該稱為“文明地區”。考古研究更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幾個文明地區是: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這三大地區首先出現了文字和青銅器,可稱為“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中國的甲骨文在年代上要遠遠晚于尼羅河流域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夏商文明的年代,比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要晚2000-3000年。不過,這“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后來由于外族入侵和其他原因而中斷了,但是,三大最古老文明的歷史貢獻和影響,實際上并沒有“湮滅”,而是一直保留下來了,比如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各種工具、建筑格式等。
接下來,影響重大深遠而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文明地區,是希臘文明(后與猶太、東羅馬等文化融合)、印度文明(印度教、梵文經典等)和中國夏商文明(后與中華各族文化融合),這繼起的三大文明都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中,我們看到歐洲文明對于古希臘文明的傳承,以及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相對僵化、停滯(發展遲緩)和沒落!如此“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和“延續至今的三大文明地區”的提法,或“人類文明的五大發源地”(西亞地區、北非地區、印度地區、希臘地區、華夏地區)是我經過長期研究的學習體會的初步結論,建議由此代替“四大文明古國”的不規范提法。
世界文明史,乃是以考古發掘和史料記載為根據的實事求是的學問。我們中華民族,既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應該妄自尊大。(作者是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原載環球時報2008年3月3日國際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