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農業部副部長牛盾3月21日在中國福州召開的中國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工作座談會上說,新形勢下中國正為加強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全面推進健康生態養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牛副部長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水產貿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實現了持續增長和全面發展,貿易額由1978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年均增長9.2%,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與水產品貿易發展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2001年到2007年,水產品貿易由61億美元增加到145億美元,水產品貿易在農產品貿易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保持在20%左右。
近年我國水產品貿易發生了新變化。2007年水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增幅分別比上年回落15.8和14.6個百分點,水產品依然位居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但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比2006年下降3.9個百分點。目前,名優養殖產品出口額已占中國自產水產品出口的90%,占水產品出口總額的一半。隨著出口貿易的發展,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加工區域布局也相應形成,比如廣東、廣西、海南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養殖區域,福建、江西、廣東鰻魚養殖加工出口區域,浙江捕撈蝦和大黃魚養殖出口加工基地,江蘇條斑紫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江蘇、湖北小龍蝦加工出口產業鏈,以及北方地區特色水產品養殖出口基地。同時,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來進料加工貿易,短短幾年就成為捕撈水產品來進料加工的產業密集區。
牛副部長分析了當前影響水產貿易的國際國內因素。從國際方面來看:世界經濟和貿易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供需和價格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從國內方面來看: 一是農產品市場供需波動加劇,不確定性增強,水產品貿易的市場風險增大。二是生產成本面臨長期上漲趨勢,保持出口競爭力優勢難度加大。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壁壘和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水產品出口難度和成本加大。
牛副部長強調:新形勢下中國為加強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全面推進健康生態養殖正采取六項切實有效的措施。
一是圍繞三個重點,制定和落實好區域優勢布局規劃。2008年我國農業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編制了《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區域發展規劃(2008-2015)》,按照“突出優勢、重視基礎、著眼發展”原則,將“兩帶一區”調整為黃渤海、東南沿海兩個優勢產業帶和長江優勢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區,將優勢品種擴展到8個,并調整、充實和增加了區域范圍,目的是通過鞏固和完善“兩帶一區”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區域布局,繼續推動優勢產業集聚,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二是全面推進健康生態養殖,切實保障出口原料質量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關系消費者健康和安全,也關系廣大漁農民和企業的切身利益,是群眾關心、國際關注的敏感問題。
一要實施好水產健康養殖推進行動,抓好標準化養殖,控制合理的養殖規模,提高良種覆蓋面,深入開展漁業科技入戶,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理念和技術。通過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出口原料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命名活動,加大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引領水產養殖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注重養殖水域生態養護,推進水產養殖業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效益和生態并重的增長方式轉變。
二要組織開展養殖業專項執法,提高出口原料質量安全監控水平。推動養殖證、苗種生產許可證、養殖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管理的常態化,嚴格對養殖過程中投入品的監管,確保制度落實到位,責任落實到崗。加大水產品藥殘監督抽查力度,擴大監測范圍,提高抽樣的代表性、隨機性、強制性,重點加強養殖場用藥監管,對于問題產品要追根溯源,嚴查到底,并盡快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問題企業要重點監控嚴格執法,逐步建立“黑名單”公開通報制度。
三要加強對藥物代謝動力學、新藥物、藥效等基礎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解決病害發生時無藥可用、現有可用漁藥代謝周期不清楚、漁藥使用方法不科學等問題。還要加強水產疫病防控和規范用藥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素質,從生產源頭上保證安全用藥。
三是加快漁業災后生產恢復,保障今年水產品的有效供給。今年初我國南方地區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漁業生產造成了很大損失。直接影響到我國今年羅非魚、斑點叉尾鮰等主要出口品種的原料供應和出口。為此,有關省市要積極研究對策,積極恢復生產,尋找替代品種,確保今年水產品加工出口不受大的影響。這里特別要強調,在全力恢復生產時千萬不能放松質量安全意識,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聯合有關部門,重點加強對苗種、飼料、漁藥等生產物資市場監管。對養殖戶要做好宣傳培訓和用藥指導工作,禁止使用孔雀石綠等禁用藥物,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要注意協調好水產品進口,豐富國內市場花樣品種,保障有效供給。在這些方面,我們各有關部門都要給予應有的支持,幫助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四是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行業自律。鼓勵和扶持漁民、企業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則,組織多種形式的出口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其在建設出口基地、組織執行出口合同、組織標準化養殖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實現生產規模化、操作標準化和產品優質化。行業協會要擔負起促進行業自律的重要職責,健全各項自律性管理制度,推動誠信建設,規范會員行為,協調會員關系,建立完善的行業自律性管理約束機制,為會員做好服務。要充分發揮現有的鰻魚、鮰魚、紫菜等品種行業協會、分會的專業化優勢,加強分品種研究,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服務和提高自律水平。政府各部門要在更多方面為水產行業協會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今后在政策、法規的制訂方面要多聽取協會的意見建議,在標準化建設方面多發揮協會的積極作用,在對外交流方面多給協會參與的機會,推動行業協會盡快成長,真正使其在相關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是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推進自主品牌創建。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要更加注重自主品牌建設。今后,要大力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要促進產品結構調整,鼓勵節能型、環境友好型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開發。要加快品牌建設,鼓勵企業創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樹立中國自己的國際漁業品牌。要激勵企業進行產品認證工作,加大認證產品開發和監管。
六是加強國外標準跟蹤研究,提高國際貿易預警能力。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國外標準和檢測方法研究,盡快建立系統科學的質量標準制定和評價體系。同時,要組織專家及時跟蹤研究國際農產品貿易和水產品市場動態,不僅要跟得上、跟得緊,還要有前瞻性,及時為決策部門出謀劃策。要不斷增強貿易預警能力、危機反應能力和應對處理能力。要構筑水產品貿易動態發布平臺,方便國內企業及時了解國際水產品市場需求、價格和標準動態。針對我國水產養殖分散、養殖戶規模小和漁民難以獲取市場信息的客觀情況,政府部門、協會團體和龍頭企業要利用網絡、電視、媒體甚至信函等各種有效形式定期向漁民發布國際市場信息,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 實習記者 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