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訪談:拍紀錄片展現留學生活
姜天瑞(右二)的采訪對象之一是留學生出身的英國大學教師熊瑜
最近幾年,留學生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從各個角度反映這個群體的生活面貌。
英國約克大學電影電視碩士生姜天瑞的畢業作品是一部名為《留英記》的紀錄片。他通過采訪留英中國學生反映大家的真實生活。
子川:你在中國大學本科學的是英語專業,后來為什么選擇到英國攻讀電影方面的碩士?
姜天瑞(以下簡稱“姜”):個人興趣吧,我覺得視頻這方面在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非常有前景。我又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就想要多學一些東西。
子川:你所學的專業實踐性內容占多大比例?
姜:我在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讀電影電視碩士(MA Contemporary Cinema and Television),每個學期只有一門課是理論課,其余都是實踐性的科目。比如,有的科目是教授如何拍攝,有的教授如何剪輯,還有攝像、燈光、現場指導演員、制定片子的拍攝流程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最后畢業項目的時候每個人要選一個方向,我選的就是紀錄片方向。
子川:你覺得學了這一年收獲大嗎?
姜:收獲挺大的。因為我之前在中國參與過一些拍攝項目,也上過一些短期培訓班,發現那些跟在這邊的課程相差甚遠。
首先,因為文化環境不同,在這里必須強迫自己適應很多西方標準的東西;其次,一年制碩士非常緊湊,壓力也比較大,放假的時候也要與劇組成員一起到外面去拍攝。
子川:你的畢業作品是一部講述留英中國學生生活的紀錄片《留英記》。為什么要拍這個題材?
姜:因為我剛到英國讀書的時候可能跟許多其他同學一樣,有一個心理上的變化過程,從一開始的一切都很新鮮,到逐漸感到一種落差—覺得跟沒出國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
又恰逢媒體、網絡上有一些針對留學生的負面報道,覺得有必要拍一個講留學生生活的紀錄片。其實最初我的畢業作品不是這個題材,臨時改成這個題材是因為覺得更有意義。
子川:是想要給留學生“正名”?
姜:對,最主要是這個目的。
子川:那你為拍攝這個紀錄片采訪了多少留學生?
姜:一共拍攝了15人,前期找的時候通過電話采訪了更多的人。
子川:你采訪的這些人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姜:對。除了少數幾位畢業后留下工作的前留英學生外,其他都是身邊的同學、朋友等等。一開始也曾經在一些論壇上發論壇招募采訪對象,同學們幫我宣傳。我選擇拍攝對象的標準是他或她是平凡人,但是身上卻有故事。我們會先對潛在的拍攝對象做電話采訪,對一些有代表性的話題有共鳴的同學才會被邀請參加拍攝。
子川:我看了《留英記》的預告片,片中采訪的一些同學提到在英國學習生活艱苦的一面,但似乎大家的感受都不盡相同?
姜:對,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不是要表現留英生活有多苦,我想表達的是,來這里讀書一定是很值得的。但這其中是不是都是像一些人印象中的那么美好—每個人都出去旅行、購物等等,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大部分留英學生都需要努力學習。 我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中國人傾向于隱藏起來的艱辛。
子川:你是指有的留英學生對家里“報喜不報憂”?
姜:對,對,對。我覺得這是留英中國學生中普遍的一種現象,因為大家都不希望父母和家人擔心。
子川:但無論如何還是有一小部分中國留學生存在不良行為。
姜:我也見過一些不良現象,但是這些畢竟是少數,不能代表留英中國學生的全部。
子川:采訪了這么多學生,有沒有使你自己有一個看法上的改變?
姜:有。可能剛開始采訪的時候更多是順著自己的想法走,講一些很生活的東西,似乎就很感人。但是,跟受訪者聊得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就發現,很多人內心的強大是超過我預期的。
我就會隨著他們的思路深入了解,發現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是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好好在英國讀書,要爭氣。我來英國之前跟在這里留過學的人聊過,很多人雖然也會提到苦,但還是會很懷念那段日子。
所以,我覺得拍這樣一部紀錄片也是對留英生活的一種紀念。一些已經畢業回中國工作的前留學生網友看了《留英記》的預告片后給我反饋說,感謝我拍了這部紀錄片,讓他們想起了那段歲月。
同時,也有一些看了預告片的父母輩網友,也留言謝謝我,因為他們通過這個紀錄片了解到子女更真實的留學生活。這些令我非常感動,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所謂傳播正能量,這也是《留英記》積極的意義。
子川:拍攝的時候有沒有參考過其它一些有關海外留學生的作品?
姜:拍攝之前我把網上能夠找到的留學題材的片子都找來看了,覺得各有千秋,也有共鳴。但是,這些很多是被戲劇化處理過的作品。我覺得,如果是想表現很真實的一些東西,戲劇化的形式可能不如紀錄片質樸。當然,那種表現方式可能會更好看一些,看如何平衡。
子川:那你將來想不想拍一些戲劇化的作品?
姜:我現在還年輕,走走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