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走近馮驥才先生
筆者與馮老先生。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馮驥才先生的身份首先是作家、文學家,《挑山工》、《珍珠鳥》等作品是屬于我們學生時代的共同記憶。
近些年來,面對中國城市的“千城一面”以及文化遺產的“非正常死亡”,他痛斥這種因政績的訴求和資本的狂想而衍生的文化市場化現象,繼而將更多的心血傾注于城市保護以及搶救中國的文化遺產當中。
自學生啟蒙時代起,我曾經陸續拜讀過馮老的《義和拳》、《神鞭》以及《三寸金蓮》等作品。對我而言,他在文學創作中追求的始終是心靈的自由,從形象化的感受到認知,是無比純粹的。
這次能夠有機會去感受馮老的風采,要非常感謝倫敦政經中國發展社團和母愛橋慈善機構合作舉辦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困境與對應”講座。演講當天,會場座無虛席,許多觀眾更是從其他城市特意趕來,著實可見馮老在海外華人中的威望以及對于我們這一代學生的影響力。
寄寓理想
馮老的演講內容涵蓋了寄寓他文化理想的各個領域。在談到文學的力量時,他強調了文學對社會,時代以及真實記錄歷史的責任。對于文化的本質,他則用平和樸實的語言從身邊的小事去挖掘深刻的含義,他認為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以及國家價值的核心內涵,這應當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中國的城鎮面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多年來馮老痛斥的“千城一面”,還是不可阻遏地入侵了我們的家園。在演講中,馮老說自己是一個保護文化遺產的失敗者。
1994年,聞聽天津老城即將改造,他推動“舊城文化采風”,聚集了大批歷史學家、建筑學家、民俗學家,由他親自帶隊,去做 “地毯式考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張詳盡的“老城地圖”。其間,馮老屢次撰文疾呼,闡述老城的文化價值,想拖慢改造的腳步。但最終,推土機如期而至,處處斷垣殘壁,古宅被夷為平地。此后,他又無數次地感受到了這種“政績的訴求和資本的狂想”。
值得慶幸的是,由馮老牽頭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經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發現、整理并保護了數以萬計的文化遺產。但馮老也以意識到, 作為一個不斷用腳步來實踐理想的行動知識分子,他始終無法阻擋城鎮化的浪潮。他能做的,是趁民間文化尚未消亡,進行調查和存錄,留給后世的人,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
冀望后輩
演講最后的問答環節也體現了海外學生群體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關注,既有關于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議題,也有其對中國未來發展作用的思考,馮老都一一做了深刻的回應。
最后,我以北京梁林故居遭受“維修性拆除”為例,向馮老請教了關于目前我國有形文化遺產(建筑)遇到的一些障礙,以及作為一個在西方學習城市規劃的學生,我能夠為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做些什么。
馮老則表示他非常希望我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規劃學生,一起做一張北京名人故居地圖,將需要保護的有形文化遺產圈點出來。如果可以實現,他愿意將這張地圖廣泛推廣,相信這會為保護北京的文化遺產做出非常可觀的貢獻。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規劃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我責無旁貸,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