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訪談:海歸應抓住機遇表現自我
留英校友職業發展英國研討會暨小型招聘會吸引了眾多中國學生的參與
前不久,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British Council)與智聯招聘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愛丁堡、布里斯托4城市聯合舉辦了留英校友職業發展英國研討會暨小型招聘會。
這一活動旨在為留英學子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提供職業發展信息和就業政策解讀,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國內的人才市場。
招聘會為留英學子提供了與中外企業通過線上和線下直接接觸的機會,為他們開辟了良好的求職道路。
智聯招聘海外事業部執行總監孔晶晶(Crystal Kong)在接受子川專訪時分析中國就業市場的趨勢,并向廣大留英中國學生提出建議。
子川:智聯招聘是如何參與到這次招聘會的?
Crystal:我們與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幾年前就合作過,從去年開始合作更加深入。我們主要負責為招聘會招募企業、收集職位以及做宣傳。因為我們一直工作在招聘的最前沿,所以平時也會面向留英校友舉辦一些講座、培訓活動,給他們一些指導。
子川:如何選擇參與招聘會的企業?
Crystal:我們有一個甄選的過程。這次來的有中國、美國、德國的企業,來自不同的行業。我們比較了解中國就業市場的狀況和走向,就想在各個領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這樣學生的接觸面會更廣。
子川:近年來中國雇主對留英校友的態度有什么樣的轉變?
Crystal:我認為中國雇主的開放程度已經越來越高。這個發展走向是從十幾年前對海歸的熱捧,到5、6年前對海歸的打擊,到目前正在向正面的方向發展,是一個趨向于理性的過程。我們希望在其中起到帶動的作用。
子川:在中國本科畢業到英國讀一年碩士之后回國的小海歸缺乏工作經驗,如何克服這一點?
Crystal:這是一件見仁見智、各花入各眼的事情。比如,有的企業就是要招收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工作或者實習經驗超過半年的申請者都不要。我覺得大家就是要投其所好。
我們發現,如果一家雇主對海歸開放或者更看重海歸,就會單獨為這個人群設立畢業生或者培訓生項目,或者有的部門是專門為海歸成立的。海歸應該主動去關注這類雇主,找到更好的平臺。我認為這類雇主已經越來越多—以往有針對海歸的畢業生項目的公司為數不多,但是近幾年非常多。
子川:有的海歸可能有一點高不成低不就,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Crystal:我覺得任何人群中都可能有人“高不成低不就”,在本土畢業生中也是這樣。人們關注最多的可能還是海歸的求職態度,有些人一直在說海歸們的心態不好、不容易落地,但是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前幾年也許會有這種問題,但近年來海歸對求職的態度已經越來越正面。
這與各國使領館經常舉辦相關培訓活動也有關系,因為此類活動向海歸不斷傳遞有關就業形勢的信息,告訴大家要正視自己的起點,更清晰并且現實地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子川:這次招聘會的效果如何?有企業招到人了嗎?
Crystal:當然。我們每年招聘會的結果都不錯。每年的活動都在做,雇主還會回來繼續參加,就說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過,招聘會當天不會完全確定任何的錄用—如果有的話只能說明這個雇主不夠負責任,憑簡短的接觸就用人。
參與招聘會的企業在活動上拿到比較滿意的候選人簡歷之后會陸續安排后續的招聘步驟,比如電話面試,甚至邀請申請者回到中國參加最終階段的面試。
子川:英國海歸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職競爭力?
Cyrstal:我們從雇主那里了解到的最大問題是,英國的碩士學制只有一年,比其它國家要短,他們會覺得只出國一年在各方面可能會有不足。我們特別愿意把雇主們的想法向正面的方向引導—留英海歸們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其它國家畢業生兩年完成的課程,這說明他們的自學能力、融入能力其實更強。我希望英國海歸能夠抓住機遇好好把握這一點。
同時,英國的教育在世界范圍內仍然處在領先地位,從教學質量到畢業生質量等各方面都是如此。我們希望留英校友們更主動地去表現自己,因為在這次招聘會上我們發現大家的活躍程度有待提高。與在中國國內舉辦的校園招聘活動相比,參與者相對比較內斂、含蓄,所以我們鼓勵海歸們更放開、更加努力表現自己。
子川:最近幾年中國有一些比較流行的電視求職類節目,有一些海歸參與其中,有的找到心儀的工作,也有人求職失敗,甚至引發一些話題。你如何看這種現象?
Crystal:我覺得目前中國的電視求職節目基本上還是以娛樂為基礎,要保證收視率。海歸上電視求職引發的話題我了解過,確實讓一些人認為海歸本身有問題。我認為,這種現象永遠代表不了普遍狀況,只能代表一部分人,或者某個人,而且也有可能是被夸張出來的效果,不能代表真實情況。
2012年歸國的海歸達到23萬人,今年的數字還會更高。有這么多人學成回國,目前我們并沒有看到大量的海歸滯留在社會上,這說明大家都在慢慢落地。綜合幾方面考慮,我覺得海歸的就業前景至少不像一些報道說的那么暗淡,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我們也開始看到海歸在表現出語言優勢之外,越來越愿意更多地體現自身在國外受教育得來的良好特質,比如團隊協作、創業精神。我們發現,無論是畢業生還是雇主,大家都在慢慢正視自身的價值,所以前景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