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情緒彌漫大學校園?
一位大學教授表示,沒遇到過真正不愛學習的學生
“有52.6%的高校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部屬高校和市屬高校中,該比例分別為42.7%和60.3%。”這是近日北京大學“首都高等教育”學科群項目組發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質量問題調查》中的一組數據,調查對象包括24所北京地區高校的3366名老師和16591名學生。
為什么會有半數以上的大學教師有這樣的感受?是什么催生了大學生的厭學情緒?
上課睡覺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
休閑娛樂大量擠占學習時間
“我現在一看到書本就很煩,越煩就越不想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每次玩兒游戲時,我也在警告自己,該看書學習了,可是一想到游戲中的快樂,我就又管不住自己了。”大二學生王宇(化名)無奈地說。
王宇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2005年的高考,讓他成了全鄉人的驕傲。來北京上學,是多少外省孩子的夢想,何況王宇的家是在西北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剛入學時,王宇覺得大城市太好了,到處是高樓大廈、現代化的設備,校園生活也特別有意思,各種講座、社團、娛樂活動,比高中時緊張枯燥的學習生活不知好多少倍。但入校不久,他就逐漸感到諸多不適應:說話帶口音被城里人嘲笑,城里孩子常去看演唱會他卻一次都沒去過,麥當勞、肯德基在他家鄉根本就沒有,更別提K歌、泡吧了。加上大學課程和中學很不一樣,很多地方都需要創造性思考,這一點他也遠比不上城里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自卑,我恨自己為什么生在農村,于是我決定改變,讓自己盡快適應城市生活。”
開學沒多久,王宇周圍的同學都配上了電腦,而他只能去學校的機房上網,來回跑很麻煩,而且感覺“很沒有面子”。大一下學期,他以學習為由,向父母要了4000元,買了臺電腦。
電腦的出現,讓這個以前很少接觸網絡的男孩體驗到了無比的樂趣和刺激,每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網絡世界就成了他發泄和尋找慰藉的心靈港灣,除此之外,他也開始模仿其他同學追趕時髦、追求女生,隔三差五打著學習的幌子向父母要錢,衣服開始換成了名牌,時不時地邀女生出去玩兒……慢慢地,原本那個一心向學的農家子弟迷失了方向,大一期末考試,他居然掛了4科。“老師把成績通知了我父母,媽媽在電話里哭了。”
一次上網時,王宇在一名網友的博客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現在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娛樂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全社會都在娛樂,難道我們還不趕快跟上嗎?”讀罷,王宇有種恍然若失的感覺:“我周圍的好多同學都說,趁著年輕不玩兒不消費,以后會后悔的。可每每想到自己現在的狀態,我就感到更加后悔。”

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對找工作沒有幫助
此次調查發現,有1/3以上(35.9%)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如此高比例的學生學非所好,難道都是專業不好嗎?
“我的專業應該算是熱門的,但學了一段時間后才發現并不適合自己。”21歲的李巖(化名)是北京某高校經濟學專業大四學生。填報志愿時,他本來想報華中科技大學的土木工程,而他的成績也可以上北京的一所名牌高校,但該校在當地只招經濟學和國貿兩個專業。父母覺得從找工作的角度,這既是名牌高校、又是熱門專業,將來就業可選擇的面比較大,便讓他選報了這所學校的經濟學專業。
大學頭兩年,李巖的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后來他的興趣漸漸轉移到計算機軟硬件上去了,專業課在他眼里漸漸變得索然無味。
每周,他都會抽出一兩天時間去中關村逛逛,淘些電腦配件自己回來研究,畢業前,他花在電腦方面的資金加起來差不多有3萬元。后來,他還找了一家IT網站的兼職編輯工作,每周大概寫十來篇簡單的測評和行業信息的稿子,月收入1500元。
李巖告訴記者,大三和大四兩年,只要老師不點名的課,他差不多都逃了。作業有70%都是抄同學的。反正考試前,老師一般會畫重點,到時候把同學的筆記惡補一下,一般都能過。掛科的幾門,都是因為平時去得太少,考勤分被扣得太多才沒過。
有一次,早上有兩節“世界經濟”課,因為上次老師點名時李巖不在已經挨批了,所以這次他不得不早早起床去聽課。到教室后,老師開始點名,一邊點一邊說要好好學習之類的話,點完名10多分鐘就過去了。緊接著,老師開始在黑板上寫板書。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紛紛拿出英語書和報紙、雜志看起來。老師回過頭,發現同學都在干其他事情,生氣地說:“把別的書都收起來,上課就要認真聽講!”這時,他身邊一個同學小聲嘀咕道:“講都沒講,有什么好聽的,都是書上的,還不如早點勾重點。”
“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有什么用?對找工作又沒幫助。”李巖現在已經跟一家電腦方面的雜志社簽約了。他回想起來,雖然后來自己的專業課成績在班上有些靠后,老師對他的好學生印象也蕩然無存,但他并不感覺特別后悔,“可能大家走的路跟我不一樣的吧,很多人都想拿高分以后考研出國,可是考研出國之后,還不是工作更難找。”
“我沒遇到過真正不愛學習的學生”
此次調查發現,逃課、不按時完成作業,休閑娛樂時間大量擠占學習時間、考試掛科等厭學現象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大學生中,認為自己“本學期出勤率在90%以上”的只有76.3%。21.8%的大學生有1~2門課不及格,有3~5門不及格的占4.8%,還有2.3%的學生有5門以上不及格。
“社會上有很多聲音總在批評大學生這不好那不好,卻并沒有意識到社會本身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北京某重點院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他從1985年開始在高校任教。那個年代的學生身上,還普遍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但現在整個社會日趨功利化、物質化,不少學生覺得怎么能快些掙錢才是最重要的。一些偏理論和研究性的學科,學生因為感覺學完后對增加就業技能沒有直接幫助,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可選擇的娛樂方式也變化很大。”這位老師回憶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校園內僅有的娛樂活動就是一周看一兩次電影、打打球、參加舞會、外語角等活動。但現在,上網聊天玩兒游戲、唱卡拉OK、觀看文藝演出……選擇要比以前多得多。“外界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學校每年都有因玩兒游戲導致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勸退的學生,甚至還包括某些地區的高考狀元。”
市屬高校的學生厭學問題更嚴重。這位老師分析說,除了生源質量和教學管理問題以外,很多市屬高校的學生,因為大都來自院校所在地的城市,家里在當地有很多社會關系,一般只要能熬到畢業混張文憑,就能靠關系找份不錯的工作,所以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混日子”的心態比較普遍。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很強的求知欲,我沒遇到過真正不愛學習的學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石中英認為,厭學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消極”狀態。事實上,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學的東西要多得多,他們接觸的社會信息比較多,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事物,這也是一種學習,相應的娛樂活動多了也是正常現象。
石中英表示,老師在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上應該起到主要的作用。班主任、輔導員以及任課老師平時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心理動態,讓他們的心理訴求能夠找到傾訴對象,并且幫助他們做好學習目標的規劃。 (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姚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