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難入園貴”是中國教育的最新難題,也讓眾多辛苦打拼的年輕家長平添新的煩惱。這個難題,媒體執(zhí)著疾呼,也引起高層關注。上周,新華社報道了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幼兒園,強調(diào)積極發(fā)展學前教育,解決好“入園難”問題。“入園難”難到什么程度?新華社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幼兒教育普遍存在公辦園“稀缺化”、民辦園“兩極化”、優(yōu)質(zhì)資源“特權化”、收費“貴族化”等問題。(新華社7月25日報道)
不過,中國幼兒教育的問題不只是難和貴。即便通過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努力,解決了幼兒園資源稀缺問題,如果幼兒園教育擋不住應試教育壓力的下延,或在利益驅(qū)動下迎合整個社會的“應試情緒”,仍然避免不了教育的“從娃娃誤起”。
君不見,如今在許多城市,幾乎所有幼兒園都在教小學內(nèi)容,幼兒園升小學竟要考到數(shù)列知識,一些“幼升小”題目讓很多高學歷的家長一籌莫展……目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還沒有上小學,就要開始參加各種培訓班。(7月21日《中國青年報》)
其實,不用等媒體報道,考試升學的無形壓力,時刻都縈繞在我們周圍,童年越來越短,成熟的“小大人”越來越多。類似拔苗助長的事,已經(jīng)屢見不鮮。前不久,有媒體策劃了一個“急之國”的專題,說如今很多人就像被按了快進鍵,干什么都顯得急匆匆。幼兒園的孩子學小學的知識,也是“急之國”的一個例證吧。
其實,很多“著急”的家長,未必不知道拔苗助長的害處。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在幼兒階段,孩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快樂游戲、健康成長。小時候費勁地背會幾首詩詞、學會一點算數(shù),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等孩子長大一點,可能很容易就學會了。為了這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還可能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即使不懂這些教育規(guī)律,面對起早貪黑上學、缺少游戲之樂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會心懷憐憫。再想想身邊不少人,當年似乎也沒有這樣用功苦讀過,甚至一天幼兒園都沒進過,不是也從激烈競爭中挺了過來嗎?
道理雖是如此,但有些家長就是不理解,或者理解了也做不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迫使你不得不“急”。而一些人從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嗅出了商機,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誘餌,讓家長乖乖掏錢,讓孩子早早受罪。已經(jīng)分不清是社會環(huán)境綁架了家長,還是家長在為社會壓力“添磚加瓦”。總之,一種惡性循環(huán)已經(jīng)成鏈。
眾多的中國孩子,幾乎一落地就面臨升學的壓力。這種壓力如“倒流水”,從高考開始層層“下放”,直到幼兒園階段。“小升初”雖然已經(jīng)明令取消考試,采取就近入學,但是圍繞升學的競爭,各種變相的選拔,比考試還要復雜和殘酷。這說明,我們一直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還遠沒有破題;而人人喊打的應試教育,仍然根深蒂固,還在“攻城略地”。各種扭轉(zhuǎn)應試教育傾向的努力,似乎都無功而返。
體現(xiàn)在幼兒園孩子身上的,還只是應試壓力的末端,只是這種壓力加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孩子身上,顯得更非人道。綜觀教育各個階段,其實應試的思維無處不在。這一方面因為教育資源匱乏或者分配不均衡,需要用考試來“調(diào)節(jié)”分配;另一方面,所謂素質(zhì)教育、快樂教育的理念,還遠沒有深入人心,還沒成為評價教育優(yōu)劣的標準。
因此,改變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式,不僅是個改變家長觀念的問題,更需要政府的作為和教育改革的推進。比如,加快推進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使人人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加快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機制,讓更多人的成功不再取決于一兩次考試。
總之,為了中國教育避免“從娃娃誤起”,需要從解決“入園難”入手,全面系統(tǒng)根治。
(來源:新華網(wǎng)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