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九號即將歸來,飛船上搭載的蔬菜種子也將結束太空之旅,回到地球家園。這些種子的太空之旅是怎樣的?太空種子如何成為太空蔬菜?太空蔬菜距離百姓有多遠……日前,記者走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所屬的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一探究竟。
航天工程育種從何而來
“神九飛船我們搭載了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種子,這些種子將隨神九返回艙一起回來。”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負責人、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包文生介紹。
太空育種,又稱航天工程育種,是利用空間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綜合因素誘變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具體指利用返回式衛星、飛船等,在空間環境對農業生物的誘變作用來產生有益的遺傳變異,返回地面后,通過進一步選育,創造農業育種材料、培育新品種的農業生物高技術育種新方法。
世界上能發射返回式飛行器的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起初美、俄在太空進行空間農作物的生長試驗,目標是建立“太空農場”。一方面研究空間誘變環境對植物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航天工程育種還可以解決航天員在太空的營養補給。
與國外不同,我國開展航天工程育種的目標是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農作物品種為百姓日常生活服務。我國第23顆返回式衛星被稱為“種子星”,緣于其搭載了大量種子、試管苗和微生物等。
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工程育種研究日益成熟,一大批產量高質量優的新品種脫穎而出。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先后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多種作物上培育出進入省級以上區域試驗的優異新品系200多個,其中有近百個農作物新品種或新組合分別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認)定。
太空蔬菜是怎樣長成的
“‘太空之旅’只是種子培育的第一步。航天工程育種非常艱難,一個新品種的出現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包文生說,“太空蔬菜”不是種子在太空中轉幾圈回來直接種出來的果實。
據介紹,搭載回來的蔬菜種子要經過4代以上的篩選,選出其中有價值、有推廣前景的種子,等性能穩定后才能得到“親本”,這需要2至3年。然后再選優質種子雜交,性能穩定后再進行2至3年的區域試驗和生產示范。最后,還要經過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之后,才能被稱為“太空蔬菜”。
“培育出一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至少要五六年,主要農作物品種要八年以上。”包文生感嘆道,一個小麥品種,從2003年搭載神舟三號飛船歸來后開始培育,直至日前,才剛剛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下一步還要通過國家相關機構認定后才能進行推廣。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的種子全都有搭載,基地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的航天工程育種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是航天工程育種創制農作物新品種的核心材料,搭載回來的種子我們按照比例,一部分用來進行種植試驗,一部分則會在恒溫的種質資源庫中封存起來。”
“不同的太空空間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變異效果。目前看,神舟三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的種子變異幅度是最好的。”在試驗地里,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幾種太空茄子。三次上天之后培育出的航茄1號,一個茄子單果就重三斤。“它的特點是口感好,適合做紅燒茄子。”航茄3號呈佛手狀,金紅色,“它的特點是嚼起來很勁道,適合涼拌吃。”搭載神舟三號上天的航茄6號,經過雜交后現在發現它比較早熟,抗低溫,抗日光。“它的產量要比以前提高15%以上。”
太空蔬菜豐富百姓生活
此前,很多媒體熱炒太空蔬菜長得奇形怪狀,呈現“大、重、高”的特點。
在基地里,記者看到長得像雞蛋一樣的茄子,像茄子樣的辣椒。還有巨型的太空南瓜。原本在地面上一個南瓜四五十公斤,經過空間誘變育種后,該品種最小的有80公斤,大部分180公斤,最大的達260公斤。
專家解釋說,記者看到的這些,的確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空間環境使搭載的種子發生突變后產生的一種性狀。然而,種子在太空中發生的突變是隨機的,有可能果實變小、變高、變矮、早熟。所以要經過層層篩選后,得到最為穩定的遺傳性能,才可以進一步培育和推廣。
意大利專家來基地參觀完后,說:“中國的航天工程育種創造了人們意想不到的育種材料,對世界育種業是個貢獻。”
專家表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和空間環境誘變育種技術,可以培養出產量更高、質量更好、抗逆性更強的農作物品種。對于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國來說,太空農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目前,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等已經在甘肅、寧夏、陜西、新疆、云南、黑龍江等25個省區市得到推廣。其實,“太空蔬菜”已經走上百姓餐桌,隨著航天工程育種產業種植規模和區域的進一步推廣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只花和普通蔬菜價格一樣的錢,在家附近的菜市場和超市就能品嘗到這種口感更好營養更高的太空蔬菜。
“還沒有推廣的幾個省,我們正在開展示范試種,預計‘十二五’期間就能推廣至全國。”包文生說,在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同時,航天技術民用轉化也會日益普及,為百姓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