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國青、國少數支不同年齡段的國字號球隊在賽場不斷“折戟”,不僅讓本已觸底的中國足球雪上加霜,更顯示一個嚴峻的現實:中國足球的未來——19歲以下年齡段足球的全面落后。
過去勉強看得過去的少年隊成績還能給人隱約的幻想。現在,幻想也開始破滅。
國少隊至今已是連續三屆亞少賽未能出線。人才儲備薄弱是國少輸球的根源:這支國字號隊伍,只能從350個人里選才。
記者日前在“足球之鄉”、廣東梅州對當地體校的青少年球員現況進行了采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梅州籍球員曾一度占據國家隊的半壁江山。但記者發現,即使在這項運動的“故鄉”,青少年足球發展也已是“慘淡經營”的局面。
這里選擇踢球的孩子大多來自農村,家境一般,踢足球成為減輕家庭負擔、改變命運的“無奈選擇”。很多孩子把能去省隊踢球當成最大理想,但且不說進了省隊是否能改變未來,他們中間能升到省隊的一般也不到20%。
同時,體校“踢半天球上半天課”的模式并不能讓孩子學習和足球“魚與熊掌兼得”。那些沒有入選省隊的孩子,多數也無法再跟上普通學校的學習進度,因為缺少“出路”,很多人最后只能外出打工。
球員培養和退出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不僅讓足球人才大量浪費,也阻礙家長對子女參與足球運動的支持。
梅州籍足壇泰斗曾雪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足球在大亂后需要大治。”
需要治療的不僅是制造無數新聞的國家隊和聯賽,更在于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體制。振興足球的功課也不僅在足球,還在足球之外的教育、家庭等中間環節,只有從根本上改革和完善青少年人才的培養體制,讓踢球的青少年看到出路,踢球的人才會更多,社會的足球氛圍才會從根本上改變。“治本”肯定比“治標”漫長艱巨得多,但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日本足球現在的騰飛開始于20年前重視青少年足球打下的堅實基礎。對于目前的中國足球來說,重要的是趕快加固將斷的根基。
來源:新華網(記者 烏夢達)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