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日),中國足協和大連萬達集團正式“結盟”,作為中國足協的合作伙伴,萬達集團將在3年內注資5億元人民幣用于中國足球的各項建設。隨著中國足球歷史上最大的資金注入,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國足球青少年培訓”運動也將在今后1年內成為球迷議論的焦點。
在與中國足協為期半年的“核心談判”之后,萬達集團確認了這筆資金的建議權和審計權。“如果在我們集團投資的這3年之內,能夠讓球迷看到中國足球振興的希望,我們的投資就達到了目的,否則我們也可能在3年后另作打算,畢竟我們是民營企業,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更何況要投入5億資金。”王健林說,“所以,我們不可能不計成本地進行投資,要看到實際效果。我希望更多更有實力的企業家也投入到中國足球的建設當中,大家共同出力來促進中國足球的發展。”
王健林的“3年規劃”并不復雜,一是要讓全國參與足球運動的青少年球員數量增長到70萬人——這是1994年聯賽之初中國青少年球員的數目。二是頂級聯賽和重大比賽能夠吸引大量現場觀眾——目前中超16家俱樂部至少一半賽區并不擔心上座率。三是讓中國足球重新獲得球迷的信任——事實上,中國球迷對中國足球的牽掛始終未降,“不看國足”的口號只是球迷表達失望心情的一種宣泄。
“我從央視調查公司了解到,前幾天李娜溫網比賽時恰逢國奧和阿曼隊爭奪奧運預選賽資格,結果多數人明知道國奧出線困難仍然選擇觀看國奧隊的比賽,說明球迷還是對中國足球充滿熱情。”王健林說,“當年退出足壇后根本不想再碰足球了,但去年中國足壇開始反賭掃黑,中國足球的大環境有了很大改變,所以我們集團最終決定要為中國足球再次出力。我們第一個行動,就是冠名贊助全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冠名費用超過1000萬元。”
按照王健林的說法,此次萬達集團將“斥巨資推動青少年球員培養和青少年足球聯賽建設”,而根據“3年5億元”的投資規模推算,今后3年用在青少年球員身上的花費至少不會低于3億元。在中國足球出現“青少年培養斷層”的現狀下,這筆資金究竟會給青少年球員培養帶來多少養分,仍是個未知數。
“有錢當然是好事,但絕不能認為有錢就一定會變好。”足壇名宿金志揚告訴記者,“我們足球圈這么多年青訓系統基本崩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一個良性的培養體制。”
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專業體校的縮編、足校的萎縮、職業俱樂部梯隊的低成才率,完全不能用“沒錢”兩個字來解釋。一名中學生足球隊教練就向記者發過感慨:“前些年中國足協把錢全花在國家隊和國奧隊身上了,應該組織的青少年球員集訓和比賽都交給地方足協去辦,幾乎就不管了。根本沒有一個體系來保證青少年球員的訓練,這是政策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因此,數億元青少年球員培養資金的分配與使用,將成為中國足球勵精圖治道路上的極大障礙,一旦經濟利益凌駕于中國足球進步之上,民營企業的一腔熱血又將白白浪費。
“中國足協與萬達集團合作的重點是青少年球員培養,這一點毫無疑問。”足管中心主任韋迪說,“中國足協自去年啟動‘希望之星’計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支持。照此發展下去,幾年之內中國足球將擁有數百名在國外俱樂部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球員。”
韋迪告訴記者,“萬達項目”的本質是從今年起每年選拔20人(15歲左右的青少年球員)送到西班牙、荷蘭、葡萄牙3個足球強國的合作俱樂部進行訓練,“3年就有60人,我們不采取集中組隊的方式,而是讓他們分散到各俱樂部的相應梯隊進行訓練。”
與“萬達項目”同時進行的“留洋”計劃,是中國足球5年規劃的精髓所在,“每年送100名小球員,5年就是500人,經過3年到5年的訓練,肯定會有力補充中國青少年球員人才儲備庫。”足管中心青少部主任孫哲東說。
“送出去”是中國足協飽受國字號球隊成績不斷滑坡的挫折之后,所能作出的“針對性決策”。但送出去的數百名小球員能否擔當起振興中國足球重任,答案不言自明——沒有適合國內青少年球員生存的良性土壤,“留洋一代”就失去了“留洋”的真正意義。
“我們會把‘請進來’擺在一個和‘送出去’同樣重要的位置。”孫哲東說,“我們要請有經驗的青訓專家來中國幫助我們構建青少年聯賽的體系,爭取在3年之內讓我們自己的青少年聯賽初具規模。”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郭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