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眾多市民踴躍參加2011北京馬拉松賽。CFP供圖
2011北京馬拉松賽今早(16日)舉行,與我國女子中長跑名將孫英杰同名、還不到兩歲的小男孩孫英杰,半睡半醒地坐在爸爸媽媽推著的小車里,在20多分鐘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馬拉松賽程——兩公里的北京馬拉松賽家庭跑比賽。實際上,民眾的認可和參與程度,正是馬拉松賽事的生命力所在。
這是北京馬拉松賽31年來首次增設家庭跑項目,這讓北京馬拉松賽更像是一次市民的集體聯歡。兩公里的賽程很短,但數百個家庭上千人的隊伍讓這兩公里變得熙熙攘攘,歡聲笑語一片。和小英杰的父母一樣,絕大多數帶孩子參加家庭跑的家長都希望通過這次馬拉松賽,讓小孩子切身感受一下體育運動的魅力。
“我們家孩子原來不愛動,這次報名參加馬拉松以后,這孩子自己每天下樓跑步,一個月瘦了四斤了。”市民龍先生的兒子是個小胖墩兒,今年12歲,上小學六年級。小龍在學校就不太喜歡運動,周末兩天還要分別參加英語和音樂培訓。這次朋友幫他們家報名參加馬拉松,小龍不知道為什么顯得特別積極,這讓龍先生高興極了,“今年先適應適應,明年我爭取帶他去跑迷你馬拉松(4.2公里)。”
事實上,市民對于北京馬拉松賽的熱情正逐年遞增:去年北京馬拉松賽3萬個參賽名額在1個月內全部報滿,今年的3萬個名額僅用了5天就被“搶”完,剩下的時間里不斷有人通過各種關系找到組委會要求候補報名,組委會為此大感“頭疼”,負責統計報名的工作人員則已經開始為明年的報名發愁。
“北京馬拉松賽今年更注重全民參與,為此我們的全程馬拉松賽特意把關門時間延長了一個小時。”北京馬拉松賽運營方、中奧路跑體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立平說,“跑步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健身方式,而且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北京馬拉松的熱鬧正說明全民健身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北京馬拉松賽創辦于1981年,參賽選手僅為80人,均為中國田徑協會邀請的國際知名選手。到1989年,北京馬拉松賽增設女子組比賽。1991年起北京馬拉松開始設立名次獎和時間獎。1998年,北京馬拉松允許業余選手參加比賽,這是北京馬拉松賽躋身于世界級賽事的重要標志。
“世界上還有五大馬拉松賽事,美國波士頓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英國倫敦馬拉松,德國柏林馬拉松,參賽規模都在3萬人以上,每次比賽在當地都像是一個盛大的全民典禮。”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衛說,“現在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也越來越多,這說明我們國家的馬拉松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因此,如今的北京馬拉松賽,逐年承擔著更為厚重的社會責任。除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和全國馬拉松錦標賽這兩項包含在北京馬拉松賽之內的專業賽事之外,北京馬拉松“為健康而跑”的公眾意義和“為慈善而跑”的公益效應最為精髓。
“馬拉松是一項社會活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賽段,只要堅持跑到目標,每個人都會從中得到樂趣。”北京馬拉松組委會副秘書長水濤說,“北京馬拉松賽不僅是世界級的賽事,更是廣大跑步愛好者的盛大聚會。我們期待更多跑步愛好者與這項賽事一起參與,跑出健康人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郭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