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環球時報》記者的朋友、30出頭的拉杜和妻子莉娜今年初買下一套高檔公寓房,本想好好地裝修一番,但到現在還沒有動工,原因竟是找不到高水平的裝修工人。原來,在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里,從信息專家到泥瓦匠,從公司白領到采草莓的季節工,能去西歐的幾乎都走了,東歐正在為一場空前的勞動力流失焦慮。
每個羅馬尼亞家庭都有人在西歐打工
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3年前加入歐盟,羅馬尼亞5年前加入申根協定,今年正式入盟。大多數西歐國家從此向新入盟國家開放了邊界,一股去西歐求職的浪潮隨之涌起。人口2200萬的羅馬尼亞,目前至少有200萬在國外打工。另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最近幾年,羅馬尼亞全國平均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人曾經或正在國外打工。波蘭人涌入西歐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現在仍有近5%的人正在考慮離開波蘭。
東歐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了一段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東歐人仍有很多離開這里的理由。同樣的工作,西歐的薪水遠比東歐高。波蘭建筑工人奧爾奇克以前每月掙780歐元,到倫敦后漲到2930歐元。如果是醫生,到英國后工資甚至能漲10倍。而且,東歐的環境也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奧爾奇克最近回了一趟老家華沙,他以前居住的社區至少從外觀上沒有任何變化。房子仍是火柴盒式的,沒有餐館和酒吧,沒有文化中心,用他的話說,“這里太沉悶了。”另外,年輕人幾乎沒有發展的前景。20世紀90年代初,外國公司蜂擁而至,雇了大批的東歐大學畢業生,現在這批人正年富力強,新畢業的人看不到任何升遷的機會。
面臨大發展,人手卻不夠
起初,出國務工潮給東歐帶來的更多是喜:羅馬尼亞失業率從5年前的13.5%降到去年5.4%,老大難的就業矛盾突然不那么尖銳了,每年數十億歐元的僑匯也成為羅平衡外貿逆差的一個途徑。
然而,一個怪現象出現了。在失業問題沒有最終解決的同時,招聘熟練工人和人才越來越難。羅馬尼亞東部的巴克烏市是該國著名的紡織之鄉,幾年的出國熱過后,熟練的裁縫所剩無幾,以至于一家意大利公司在當地新建制衣廠時不得不從中國招聘幾百名女工。
許多建筑公司好不容易拿到工程項目后卻發現招聘建筑工人竟成了一個難題。有識之士開始呼吁,入盟給國民經濟帶來的騰飛良機可能因為缺人而延誤。例如,羅在今后7年將從歐盟方面無償得到數百億歐元的各種基金,從而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多瑙河大橋、布加勒斯特環城公路和康斯坦察港改擴建等項目將先后上馬。不過,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投資建設方案,或者方案的實施因為找不到建筑工人等原因而拖延,那么,許多歐盟基金將難以得到及時和全部的利用。
更令東歐國家擔心的是,離開的人中大多數是35歲以下的人,打工潮可能在東歐人為地制造一批銀發國家。此外,大量高素質科研人員的流失給國家競爭力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但是,由于一些東歐國家最近十多年高新科技領域的研究基本停滯,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想留住人有點困難
在出國務工問題上,東歐國家政府過去幾年的工作重心是引導本國公民合法出國務工、保護務工者在海外的合法權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羅馬尼亞等國開始對出國務工熱的負面效應做出回應。羅總統伯塞斯庫多次呼吁政府出臺措施吸引外出者回流。總理在去年底的一次政府會議上宣布,政府將成立一個由外交部、勞動部等部門代表組成的工作委員會,負責向海外務工者介紹國內的就業形勢。他說,國內平均工資已大大提高,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要讓海外打工者知道這一點。波蘭的獵頭公司也紛紛勸說本土公司給員工提高工資、提供住房補貼并為他們做職業規劃。獵頭高里科斯基說:“20年前的雇傭思想已經過時,現在你需要像追求愛人那樣去追求波蘭工人。”
不過,很多人對政府和民間的努力感到悲觀。羅馬尼亞媒體稱,當一個羅馬尼亞瓦工在英國的收入超過羅知名大學老教授的薪水時,扭轉出國務工潮無疑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者:曹 琴 編輯:王晶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