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必須善待教師這群“牛”

據《南風窗》雜志報道,今年9月以來,四川、重慶兩地的多個縣市,陸續出現中、小學教師“罷課”事件,教師們采取各種柔性抗爭方式,表達對待遇過低、生存狀況窘迫的不滿。
促使教師們集體抗爭的事由并不復雜:按照現行《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規定,教師工資應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水平。而隨著近年來公務員綜合待遇的不斷提高,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降低的教師待遇,遠遠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只及前者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過低的工資待遇使教師,尤其是貧困鄉村的教師,處于“年輕老師養不起自己,中年老師養不起家”,“在社會中得不到起碼的尊重,非常苦悶”的尷尬境地。
在視教育為圣業的傳統影響之下,讓教師背向學生、走下講臺,顯然是一個沉重的抉擇。而且即使下定決心,作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特有的理性和良知,也使他們注定采取相對溫和、節制的方式表達。正如一位參與“罷課”的教師所言:“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使用暴力,也清楚不能觸犯國家法律,于是我們大家決定采用不講課、不布置作業、讓學生自習等方式來表示抗議,爭取引起政府和新聞媒體的注意。”
但對于教師的掙扎和苦心,某些地方政府官員卻不以為意。重慶某區教委領導便公開表示:教師要有奉獻精神,“吃的就應該是草,擠出來的就應該是奶”;“教師們羨慕公務員,有本事就去考,沒本事別鬧”。
身為高級公務員而如此鄙視“沒本事”與自己比肩為伍的教師,實乃當地教師之不幸;具有如此粗陋人品和意識的官員主管一方教育,則是當地教育之悲哀;而社會用以褒獎教師和教師們用以自我激勵的“老黃牛”精神,卻淪為地方官員強迫教師做出“奉獻”的口實,更是對民族文華傳統的褻瀆。
中國社會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教師從來不是一個待遇優渥的職業。基本體面但絕不優越的經濟地位,與受到官方、民間一致倡導的尊師傳統,加上自身對教育事業神圣意義的自我認同和激勵,共同構成支撐教師精神世界的穩定支點,其中任何一個支點的坍塌,都必然導致教師現實生存的困境與精神世界的傾斜。而我們目前看到的情形是,一度在打破“師道尊嚴”口號下對尊師傳統的人為斬斷,加上教師待遇的長期欠賬,已經導致教師職業的社會評價急劇滑坡,三個穩定支點中的兩個已經基本淪陷。至于教師用以自我認同、自我激勵的奉獻精神、老黃牛精神,已經很難獨力支撐起教師的精神世界。
因此,出于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將教師的經濟待遇逐步提高到社會平均水平,并重建教師群體的職業尊嚴,就顯得格外迫切。這也是國家以立法形式保障教師群體待遇“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的初衷。這也是四川、重慶等地教師不惜在艱難的內心掙扎中,做出“罷課”舉動的根本原因。在爭取國家法定經濟待遇的背后,是教師群體恢復尊嚴的自我救贖。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此次參與“罷課”的教師,均為相對貧困地區的鄉村教師。在整個教師群體中,他們是最無緣參與教育界各種利益交換,因此最具公益屬性,也最為清貧、純粹的群體。只有讓他們在國家、社會的扶持下,獲得基本體面的生活,并受到社會的尊重,政府對借助教育資源謀取經濟利益的行為予以打擊,才能獲得合法性。否則,一面不依法“供養”守法教師,一面又嚴打違法“自養”的教師,教師們將何以自處?
應該指出的是,盡管川、渝兩地教師的“罷課”行為以柔性方式進行,但“罷課”行為依然會對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的學業造成傷害,因此決不應予鼓勵。教師們的利益訴求,理應有更為通暢有效的表達渠道,也理應得到政府更及時、積極的回應和解決。教師可以繼續以“老黃牛”自況,國家和社會卻必須善待這群“牛”,因為他們擠出的“奶”,確實關乎我們民族的精神健康。
(來源:網易教育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