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銀泉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黨內預選工作目前已經如火如荼地鋪開,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在民主黨方面,年輕氣盛的黑人競選人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出人意料地拔得頭籌、拿下被稱為總統大選風向標的艾奧瓦黨內預選之后卻連折兩陣,在新罕布什爾和內華達接連敗在了打著克林頓金字招牌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手下。1月26日,民主黨內的這兩個最大熱門將在南卡羅萊納州再次一決高低,對于奧巴馬來說,雖說再輸一次未必不能笑到最后,但畢竟連敗三場不是什么好兆頭,為此奧巴馬正在厲兵秣馬,加大對其粉絲團的宣傳力度。
奧巴馬之所以能夠從相對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異軍突起,除了美國政壇呼喚清新空氣和渴望變化這些因素之外,他的奇特身世也許幫了他不少忙。人們在好萊塢大片里看到的美國總統經常是個黑人,而不是白人,似乎表達了美國人潛意識里對黑人總統的一種期待。建國200多年來,美國43任總統清一色都是白皮膚的男性。綜觀美國政壇,非洲裔美國人(即傳統說法中的黑人)參加總統競選其實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已經做出嘗試的有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杰西?杰克遜和艾爾?夏普頓等人,但均未能在初選闖關,美國兩大政黨也從未提名過黑人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現如今,奧巴馬成為了最有可能突破這一頸瓶的人,而黑白混血的奧巴馬也有意利用其黑人白人的雙重身份,開創黑人在美國從政的里程碑。
不言而喻,08美國總統大選已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在我國媒體的報道中,對于奧巴馬的職務卻出現了說法不一,當然,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另一位總統競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的身上。請看以下媒體報道節選:
1.1450億應急方案如同隔靴搔癢
(2008/01/22)
http://news.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SS,20080122,30094278&columnid=955
對此,民主黨的兩位參選人———紐約參議員希拉里和伊利諾斯州參議員奧巴馬,分別提出了價值1100億美元和7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
2.美大選民調:希拉里和麥凱恩分別大幅領先對手
http://www.chinanews.com.cn/gj/ywdd/news/2008/01-22/1141989.shtml
中新網1月22日電 根據兩項最新民意調查發現,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并非紐約州共和黨選民最佳總統參選人,若2月5日“超級星期二”在昨天(21日)舉行投票,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麥凱恩將贏得初選勝利。民主黨方面,出身紐約州的聯邦參議員希拉里大幅領先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奧巴馬。
3.希拉里再下一州 羅姆尼連勝三場
2008年1月21日
http://www.guilinlife.com/news/news/shownews.asp?NewsID=141854
據新華社華盛頓1月19日電(記者王薇 楊晴川)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希拉里19日在內華達州預選中勝出。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6時45分,根據81%的選區計票結果,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的得票率為51%,領先第二名、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奧巴馬6個百分點。前北卡羅來納州聯邦參議員愛德華茲的得票率僅為4%。
4.青年一代沖擊美大選
2008年01月20日02:04
http://news.sina.com.cn/w/2008-01-20/020413290735s.shtml
這位46歲的伊利諾伊州參議員在艾奧瓦州出人意料地奪取了勝利,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的得票位居第二。這些成績基本上要歸功于20多歲的青年群體的支持。
5.美大選轉戰新戰場 競選人向馬丁?路德金致敬
news.dayoo.com 2008年01月21日 10:00來源: 大洋綜合
“我是說道德的‘赤字’,情感的‘赤字’”,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的奧巴馬在前往南卡羅來納州下午舉行的競選之前表示。如果競選成功,他將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
紐約州的參議員克林頓也在紐約哈林區以黑人為主的埃比尼澤浸禮會教堂發表演講,回憶馬丁?路德金支持垃圾工人罷工,并于1968年在孟菲斯被暗殺的情景。
6.美女網友視頻支持 奧巴馬卻不敢領情
2007-6-15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xinwen/node1220/node24003/userobject1ai1697292.html
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 有希望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伊利諾伊州參議員奧巴馬身材高大,長相英俊,因此有很多的“粉絲”。
上述新聞報道中關于奧巴馬和希拉里的職務說法不一是顯而易見的,有的稱他們為州參議員,有的稱他們是所在州的聯邦參議員,還有報道說希拉里是出身紐約州的聯邦參議員希拉里。這些說法顯然存在著問題,關鍵就是缺少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了解。筆者的前一篇專欄《希拉里?克林頓是“聯邦參議員”還是“州參議員”》對此已經有所論述和分析,但鑒于目前媒體報道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混亂,因此感覺還是有必要再次說一說。希拉里目前擔任的公職是代表紐約州的聯邦國會參議員,也可以說成是代表紐約州的美國國會參議員,或者說是由紐約州選舉產生的美國國會參議員,但決不是紐約州的參議員,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好比一個是全國人大代表,另一個是省人大代表,顯然不是一回事,因此,筆者在這里咬文嚼字是有必要的,否則就會出現表達上的張冠李戴和理解上的混亂。當然,順便說一下,希拉里也并非出生在紐約。美國國會參議院的席位為100個,按照50個州每個州各兩個席位來分配,從該州選舉產生的參議員就應該被稱為代表該州或者從該州選舉產生的國會參議員。同樣,奧巴馬目前的職務也應該是由伊利諾伊州選舉產生的(或者是由代表該州的)國會參議員,而決不是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為了證實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我們可以看一下英文網站的解釋。以下解釋來自美國國會網站對奧巴馬的介紹:
OBAMA, Barack, (1961 - )
http://bioguide.congress.gov/scripts/biodisplay.pl?index=O000167
Senate Years of Service: 2005-
Party: Democrat
OBAMA, Barack, a Senator from Illinois; born in Honolulu, Hawaii, August 4, 1961; obtained early education in Jakarta, Indonesia, and Hawaii; continued education at Occidental College, Los Angeles, Calif.; received a B.A. in 1983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worked as a community organizer in Chicago, Ill.; studied law at Harvard University, where he became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president of the Harvard Law Review, and received J.D. in 1991; lecturer on constitu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member, Illinois State senate 1997-2004; elected as a Democrat to the U.S. Senate in 2004 for term beginning January 3, 2005.
以下一個新聞報道來自美國某報紙:
The U.S. senator from Illinois, who was born in Hawaii and graduated from Punahou School, has moved dozens of volunteers in the Islands to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this year.
http://the.honoluluadvertiser.com/article/2008/Jan/13/ln/hawaii801130354.html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奧巴馬在1997年至2004年間的職務確實是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Illinois State senate),但是在2005年1月3日走馬上任擔任的職務卻是美國參議員(elected as a Democrat to the U.S. Senate)。他參加美國總統大選以來的職務因此是不言而喻的,不是伊利諾伊州參議員,而是代表伊利諾伊州的美國國會參議員或者是由伊利諾伊州選舉產生的國會參議員。美國媒體在表達由某州選舉產生的國會議員時通常說法是U.S. senator from Illinois,也有的說U.S. senator for Illinois,如美國國會參議院為奧巴馬開辦的個人網站(http://obama.senate.gov)的名稱就是Barack Obama, US Senator for Illinois。
我要看更多專欄文章
About the author: |
|
王銀泉,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碩士生導師,大學外語部主任。2007年4月由江蘇省省委常委集體討論入選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南京農業大學133人才培養工程英語學科學術帶頭人。南京農業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總主持人。1996年獲國家留學基金首批資助。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留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并進修研究生核心課程。曾訪問英美。迄今為止已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和《中國翻譯》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文章13篇(依據2006年度CSSCI來源期刊)。主編教材1部,教輔圖書1部,參編詞典1部,在編專著2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