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內外資本市場發展,沒有哪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能夠離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事實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不能被資本市場不能干預的觀點捆住手腳,該出手時就出手
股市的風險包括兩方面,一是發展過快過熱,形成泡沫;二是發展過慢,持續低迷,形成過冷。這兩者都要防,但尤其要防止大起大落,持續低迷
發展資本市場不能照搬國外的東西
在金融領域工作了50多年,曾親身領導和參與我國資本市場建設的周正慶,如今依然對資本市場發展的重大問題保持密切關注。
周正慶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市場應如何發展?和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有沒有區別?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讓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看到了其中的本質區別,以及我們應該走的路。
他認為,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以私有制為基礎,其理念就是市場的問題由市場自身解決,政府盡可能不干預。而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二者基礎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的東西。
“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一是讓我們看到了資本主義金融中心的脆弱性。世界知名的五大投行,三個垮臺,兩個岌岌可危。目前美國已有上百家商業銀行倒閉。二是過去都認為美國的法規健全,信用可靠,然而,讓我們難以置信的是,被稱為‘金融市場看門人’的三大評級機構為了追逐利潤,竟然違背職業操守,把許多‘有毒資產’貼上優質的標簽推向全世界。三是美國通過所謂‘金融創新’開發名目繁多的衍生產品,轉嫁自身的次貸危機,使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失,從而引發世界性的經濟衰退。”
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周正慶認為,近30年來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和金融自由化,導致了這些后果。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西方各國不得不放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那一套,聯手干預市場。
“過去,我們對資本市場應當怎么搞,沒有自己的標準。前幾年出現的‘推倒重來論’等言論,都是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市場。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再盲目崇拜,一味將西方理論奉為圭臬。”
周正慶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政府既有監管市場的職能,又有推動市場發展的任務。政府不僅要做吹哨的裁判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還有責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推動市場向前發展。因此,必須建立我們自己的標準,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周正慶說:“我國的資本市場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和標準來構建。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我們就要努力去做。”